合肥包公祠的历史介绍 合肥包公祠的历史

一、合肥「包公祠」有哪些历史典故?

来合肥的第三天,气温一下窜到三十四度。

早起吃完早餐后,我们便去包公园。那地儿离我们所住之地很近,走过去没多远就到了九狮广场。广场上一群大妈正在自得其乐地跳着舞。我们沿着河的一侧慢慢往前走,到处是树荫,挡住了毒辣的太阳,非常凉爽。

包公祠

先是去了包公祠,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由大殿、二殿、物品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内有包公塑像,生平介绍,包公断案蜡像,狗、虎、龙三种铡刀。

殿外还有一口廉井,据说贪官喝了这井水会头疼。如果真是这样就好了,可以省了纪委这个机构。

包公断案蜡像

狗、虎、龙三种铡刀

从井边走到河边,包河边上凉风拂面,非常惬意。据说包河里的鱼都是黑脊背,叫作铁面鱼;包河里的藕是七孔红花藕,断之无丝,合了“铁面无私”这个词。

出了包公祠,我们沿着河来到浮庄。浮庄是包公的第二十八代孙包玉刚为父亲包兆龙建的一座园林,园林很美,融合了江南园林和徽派建筑的特色,漫步其中,有种清新怡人的舒适之感。

浮庄中的孝肃园

从浮庄出来,就去了包公墓。墓地是从肥东迁来的,按宋代二品官员的规制建造的。

由于迁墓时正逢文革,因此困难重重。最终以致于包公及家人大部分遗骨失落,最终只剩35块残存的碎骨。我和静沿着一条十几米长的地下通道,进入到包公墓内。

墓里有金丝楠木棺,还有包公遗骨图片展示。看了部包公迁墓的纪录片。

包公像

包公墓附近,有他的夫人及子孙的附墓。

走在那几座墓地间,想着一千年前这个刚正不阿的清官那铁面无私为民作主不惧强权的作风,心里无限感慨:包青天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呀!

静突然间问我:宋仁宗上边的皇帝是谁?

我还真被问倒了,宋朝仁宗下边的皇帝我都一清二楚,偏想不起来仁宗上边是谁了?于是查百度,是真宗。

清风阁

从包公墓出来,去了清风阁。坐电梯直到五楼顶上,接着一层一层下来参观。

清风阁是个廉政教育之地,可能某些重要日子会非常热闹,但此时,整座阁只有我和静两个人。

古代官德准则和内涵

廉洁三境

站在清风阁顶层,可以看到浮庄像一片柳叶,飘在包河之上。

离开清风阁,我们回到酒店,收拾了一下,退了房。

先是吃了顿不错的西餐,接着去了安徽博物馆。

去的是旧馆,展示的是这百年来安徽的进步历史。据说很多好物品都在新馆。

旧馆的职业人员态度很好,看我们背着包,就提醒我们说可以寄掉。在参观中间,一个职业人员由于我的询问,特地向我展示了家庭智能化设施的应用经过。

博物馆中展示的安徽老字号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去了全球第一家共享书店。共享书店的功能类似于图书馆。

看看时刻不早,从书店出来,我们直接坐了地铁去了南站。

坐在列车上,和静拓展资料这次旅行,都觉得非常开心。由于正赶上淡季,景点的人好少,参观的时候感觉特别舒服;两个人又找到不少共同的话题,一路上谈笑风生,好不快活;再次,天公也很帮忙,除了最终一日稍有点热之外,气候非常宜人;还有,时隔两年,又在安徽吃到臭鲑鱼,味道似乎比过去好点了……

当然,此行也有些遗憾:时刻还是不够宽裕,没能去小时候心心念念的中科大,没能去安徽博物馆新馆,没能去三国遗址公园……

期待两人下次再结伴同行。

二、重建祖祠捐款诗歌

重建祖祠捐款诗歌:传承文化,凝聚乡情

祖祠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是家族乡亲凝聚情感的象征。然而,由于岁月的流转和社会变迁,许多祖祠逐渐残破,根基岌岌可危。为了保护和重建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发起了一场捐款活动,同时以诗歌的形式,温暖人心、凝聚力量。

祖祠是中华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家族的社会地位、历史沿革和传承的责任。然而,大部分祖祠都建立于较早的时期,经受了岁月的洗礼和天然的侵蚀,在历史的长河中残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痕迹。为了延续家族的血脉,传承家族的文化,保护祖祠已成为当代家族的共同责任。

重建祖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也是我们发起捐款活动的初衷。通过捐款,我们可以集思广益,汇聚力量,共同将祖祠重建得更加宏伟壮丽。同时,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们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我们对祖祠的热爱和对乡情的思念。

下面内容是我们的捐款诗歌,希望它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众志成城重建祖祠,热血奉献情满溢。万民捐助凝乡土,传承文化展族谊。捐献扶贫赞山水,书写辉煌传家训。凝聚力量缔乡情,重塑祖祠保宗伦。凝望历史踏脚印,怀古痴心为后人。为了家人留香火,捐助规划展希冀。人人捐助有心人,捧心祠堂寄思念。祭拜先祖媚时过,祈愿家族乐逍遥。不论远近都回家,捐助祖祠乐融融。献出一片诚恳心,家风家训代代传。太古辉煌展前程,世代乡情捐一生。重建祖祠永传世,祭拜先人遍皇土。

以上的诗歌是我们用心创作的捐款呼吁,通过诗歌的形式,我们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家族文化的重视和保护觉悟。同时,捐款活动也一个凝聚乡情的契机,在这个经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和对家族血脉传承的责任。

重建祖祠不仅是修缮建筑,更重要的是保护家族文化和历史记忆。祖祠是乡亲们心中的灵魂家园,是承载家族记忆的载体。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将祖祠建设成为一座文化的丰碑,让家族的辉煌与荣耀代代相传。

让我们共同加入捐款行动,用我们的一份力量重建祖祠,传承家族文化,凝聚乡情。

三、学发公祠的历史典故?

学发公祠位于广东省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距四驱车场3公里,背山面水、座南朝北,由爱国华侨朱海均先生为纪念其先父朱学发而建造。因其外形酷似拉萨布达拉宫以及“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故而称之“广东布达拉宫”。

四、太原晋祠有何历史典故没有?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个。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昙谈肝唬?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辉煌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天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除了这些之后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进步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五、三苏祠有哪些趣味历史典故?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祠中启贤堂原是苏家供奉祖先,神位的祭堂,堂前有正殿,东厢房和快雨亭三间构成不制度的四合庭院,正值八月中秋时节,园内,金银月桂争艳吐蕊,香溢满园。启贤堂后为木假山堂,据说,苏询偶得木假三峰,购置于家中,并撰写《木假山记》,叹其:“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漂沉汨没于湍沙之间,拖泥沙而远斧斤”之幸者。赞其“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着,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中峰,而岿然决无阿附意。”木假山峰昭示着不朽的道德灵魂和高风亮节。

三苏祠内楹联众多,后代的文人带着崇敬和赞叹来仰望着三苏祠内的三苏父子。清代楹联家梁章钜《楹联丛话》云:“眉州三苏祠中,楹联林立,殊少佳构。惟大门有张鹏翮一联,最为大雅。”可见,张鹏翮一联,是清代三苏祠楹联中写得最好的一联,实为三苏祠楹联之冠军。

六、建祖祠标准?

选址

宗祠选址要根据每个家族聚居地的地理环境和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也就是说,家族居住在山区还是平原地区选址是不一样的,要因地制宜。基本的选址情况要符合下面内容要求。一般要求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以及左右互衬,四势匀和。具有阴阳相济、虚实相生、方园相胜、小中见大等涵构。

建筑布局

祠堂的建筑是有一定的规模的,虽然因其规模大致不同而有所差异,然而大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大门、围墙、天井、享堂、寝堂、辅助用房等几许部分。

一般祠堂以“四点金”和“八间头”为基本型制,所谓“四点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八间头”的平面与“四点金”基本相同,只是左右是厢不是过廊,而是用格扇封闭成一间厢房,连上下正房共有八个封闭开间俗称“八间头”。

七、适合祖祠对联?

a、适合祖祠对联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休言别族与宗族,但道吾翁和若翁。

八、贵州祖祠对联?

继述序人伦,礼循昭穆;馨香酬祖德,祭用烝尝。

春露秋霜,本枝衍百世;蘋蘩藻洁,俎豆祝千秋。

报德报功,爱祖时思心不斁;致诚致悫,敬神如在孝常存。

春祀秋尝,遵万古贤礼乐圣;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春露秋霜,当思德业由先泽;云蒸霞蔚,留得读书与后人。

堂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孙支蕃衍,承万年春祀秋尝。

先代有贻谋,肇基端由勤俭;后人宜续绪,务本只在读耕。

九、关于祖祠文案?

祖祠是华人社区重要的文化象征,不仅是祭祖活动的场所,也是传承华人传统价格观和家族历史的载体。祖祠文案通常记录着家族的起源、进步历程、重要成就和家训等内容,是家族史料的珍贵资料。通过祖祠文案,大众可以了解祖先的功绩和家族的进步,从而增强家族凝聚力,弘扬家族文化,传承家族灵魂。祖祠文案的制作和保存对于传承华人家族文化和历史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十、祖祠入伙程序?

由通灵的“童乩”向村神和祖先卜问日子,举行祖祠庆典。在三年形成的祖祠重建委员会的主持下,推举八位年高望重的老人作为仪式的“首人”以及几十位公认有社会地位的家族成员为祭祖仪式代表。确定仪式的规模、程序、时刻、内容。选本镇清代以来最有名望的“宏真坛”道士(法师)团体为科仪表演者,一个远近闻名的木偶剧团为演戏团体,另选和尚等仪式专家数人参与庆祝活动。家族成员捐献庆祝活动费用,每家每户准备所需祭品,并通知远近的同宗族亲和与他们通婚的邻近村落一起“热闹”。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